前言
图 | 邱国光少将
邱国光将军的家乡障云岭,是上杭县通贤乡的一个偏僻小山村。
1998年,80岁高龄的邱国光将军最后一次回乡。他是坐着轮椅回来的。他让人把轮椅放在当年他站立的哨位上,他坐下,凝视着周遭的山山岭岭,记忆仿佛又被拉回了那个年代。
红四军解放了邱国光的家乡,11岁的他加入了儿童团
邱国光,原名邱和泰,于1918年出生。邱家贫寒,全靠租赁田地耕种或造纸为生,受尽地主的盘剥,过着糠菜充饥的生活。邱国光只读了2年私塾,便退学帮大人做活了。
1929年7月,红四军一个纵队入闽,解放了邱国光的家乡。那一年,邱国光11岁。他与小伙伴们举着“欢迎红军”的小旗,加入了儿童团,同时,幸福地上了列宁劳动小学。
这所高级小学,由区苏政府直接领导,免费招收11岁至14岁儿童入学。学校采取多种形式,灵活办学。除了注重课堂讲课外,还经常开展打大刀、拔河、刺杀、军事游戏等活动。
这期间,邱国光他们还配合赤卫队,在区、乡周围主要路口站岗。邱国光最后一次回乡,就让人把轮椅放在曾经他放哨的地方。想必那段童年的记忆,给小小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学毕业后,邱国光奉命任共青团障云乡支部书记。1932年初,在一次“扩红”大会上,14岁的邱国光报名参加了工农红军。
随后,他被分配到军团卫生部担任供给员、供管主任。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邱国光参加过第四、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邱国光从115师卫生供给处主任成为开国少将
1937年,为了配合打好平型关战斗,作为115师卫生供给处主任的邱国光,率领医务人员对药品、医疗设备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战斗打响后,邱国光组织战地救护队,冒着呼啸的子弹,把伤员一个个地从阵地上抢救下来。
115师在平型关战役中伤亡900多人,战斗结束后,伤员达几百人。为了保证医护人员用药、及医疗器械,让伤员尽快恢复健康,邱国光率师卫生供给处人员辛苦操劳,搞好服务。
此后,邱国光先后担任了八路军115师野战医院院长、山东军区卫生学校队长等职。
1941年至1942年,日本侵略军在华北连续推行了5次“治安强化运动”,所到之处实行毫无人性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使广大群众遭受到沉重的灾难。
受日伪军的封锁,115师后方医院的药品等相当缺乏,简直成了无米之炊。邱国光率领医疗人员只好到农村去,紧密联系群众,广泛收集各种草药,以解燃眉之急。
1944年,邱国光进入中共山东分局党校学习,毕业后任山东军区司令部管理科科长。
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蒋介石妄图凭借武力夺取抗战胜利果实,建立独裁政府,共产党和人民是坚决不同意的。两党争夺,首先从东北开始。
9月,邱国光随山东军区主力一部开赴东北,挺进辽东。当时的辽东是个新区,部队面临一系列困难。民主联军都是轻装来的,有的甚至没有穿棉衣,还要一面行军,一面打仗。
图 | 邱国光(左二)与战友们的合影
加之,联军后方还有许多县城和乡村仍为散匪敌特盘踞,土匪蜂起,人民群众听信国民党的欺骗宣传,对共产党的军队很不了解,也没有地方党和人民政府的支持,部队的给养相当困难。
正如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给毛主席发的一封电报中,所说的部队面临“七无”:“即无党、无群众、无政权、无粮食、无经费、无医药、无衣服鞋袜等。”
邱国光他们千方百计筹粮,也只能是筹一顿,吃一顿。
但困难吓不倒共产党人!邱国光带领广大后勤战士,克服困难,自力更生,在辽东建立了小型兵工厂,制造手榴弹;建造布鞋厂,生产棉鞋等等,为前方战士提供军需,渡过难关。
图 | 兵工厂
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成立后,为了支援前方部队的后勤工作,邱国光被任命为四纵后勤部长。
1946年12月17日至1947年4月3日,东北民主联军“四保临江”,又“三下江南”,共歼灭国民党军5万多人,迫使国民党军在东北战场由攻势转为守势。
“四保临江”作战中,东北民族联军后勤部给了部队很大的支持,据统计:
“由于全体员工的努力,供应前线各种子弹335.99万余发,各种手榴弹256.21万余枚。各式掷弹筒弹2.34万余发,81、82毫米迫击炮弹6.98万余发,120毫米迫击炮弹524发,地雷3896枚,60毫米炮弹1.61万余发,掷火瓶4176枚,各种山野炮弹7356发。”
1947年春,东北国民党军被迫由进攻转入防御。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东总”为打通南北满联系,从根本上扭转东北战局,决定集中主力发动夏季攻势。
5月至7月,历时50天的夏季攻势,东北民主联军共歼灭国民党军83200人,收复和一度收复城镇42座,打通了南北满地联系,扩大了解放区。
为了有效地提供后勤保障,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统一组织,各军区分设兵站,邱国光担任辽东军区后勤兵站部部长。
9月,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分别在朝阳镇和郑家屯组成东线、西线后勤司令部,东线后勤部司令员周纯全。邱国光任东线后勤兵站部部长。
图 | 周纯全
9月中旬,“东总”决定向东北国民党军发动大规模秋季攻势。从9月14日至11月5日,历时50天,共歼灭国民党军69800人,收复和攻克城市15座,扩大解放区3.8万余平方公里,解放人口260余万。
为了不给国民党军以喘息之机,“东总”决心趁江河封冻,便于部队行动之机,集中最大兵力发动冬季攻势。
历时3个月的冬季攻势,东北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156470人,其中俘敌105000人,毙伤43150人,起义8320人,攻克和收复战略要点四平、吉林等城市18座。迫使国民党军龟缩于长春、沈阳、锦州等孤立据点,为尔后全歼东北国民党军奠定了基础。
1949年2月至3月,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在同南京国民党政府谈判的同时,命令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第四野战军一部和中原、华东军区部队共约8个兵团26个军110万人,准备适时发起渡江战役。
3月,四野后勤部着手准备向南方进军的后勤保障工作。5月,白崇禧集团共6个军布防于长江中游南岸,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止四野渡江南进。
四野先遣兵团和江汉、桐柏军区等部,在第12兵团司令员兼政委肖劲光统一指挥下,以一部兵力于15日由武汉以东之黄石港突破防线,进据鄂城、大冶、阳新等城镇,准备迂回包抄桂军后方。
图 | 肖劲光
邱国光率后勤人员及时地将6万人、4千多匹马、700多辆车、100多门炮及1万多吨物资,在规定时间内顺利运送过江,为了四野大军按时渡江,在武汉展开作战并顺利攻下武汉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渡江战役后,邱国光任13兵团后勤部部长。
当时,筹粮已成为最突出的问题。1949年5月、6月间,由于中原地区1948年发生较大灾荒,又值青黄不接之时,在中原地区无法筹集大量的粮食,从华北地区调粮又存在许多困难,使得部队遇到了极其严重的缺粮困难。
6月5日,华中局给湖北省委的指示指出:“目前湖北最重要的任务是筹粮,供应大军南下,和供给大城市庞大的粮食和需要。目前我所占领的大城市,最迫切的和最影响一切的问题是粮食问题。”
此时,邱国光率后勤人员在休整期间筹足了粮食,保障了十三兵团的作战需要。
1949年7月6日,程子华率13兵团3个军,在第39军及中南军区之湖北军区部队一部的配合下,对宜昌、沙市的宋希濂部发起攻击。此战,共歼灭国民党军正规军15340人。
图 | 程子华
“宜沙战役”间,后勤方面出现了新问题,部队未达到预期的歼敌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部队初到南方,不熟悉水网稻田地和山地作战特点,而且不习惯南方气候水土,没有配发蚊帐雨具,病员增多,严重的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
为此,邱国光马上召开后勤工作会议,对部队后勤工作及时作了总结,并部署下一步工作。
1949年9月13日至10月16日,四野12兵团、13兵团与二野5兵团发起衡宝战役,共歼灭白崇禧部47490人,解放了湘南、湘西大部地区。
衡宝战役后,白崇禧5个兵团12个军退至湘桂边界,连同由广东撤至粤桂边境、及湛江地区的广州绥靖公署主任余汉谋部,共约20万人,以桂林为中心,沿着湘桂路及其两侧组织防御,企图组织解放军入桂。
为歼灭白崇禧集团于广西境内,四野13兵团及二野4兵团共9个军40多万人,分3路向广西进军。广西战役,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17万多人。
在衡宝战役、广西战役,13兵团后勤部部长邱国光在总结宜沙战役后勤方面出现的新的问题基础上,及时调整工作方法,补缺补漏,使四野13兵团能够横扫中南,一路高奏凯歌。
广西解放后,邱国光先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南军区后勤部部长、广州军区后勤部部长、广州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邱国光被授予少将军衔。
邱国光第一次回乡,关注家乡发展
1958年,40岁的将军首次还乡,在当年哨所的遗址上,刨出一把黄土,将军神色凝重地端详着。
他对随同人员说:“障云村,这个当年只有300多人的小山村,牺牲的烈士竟有76名,受牵连而遭屠杀的革命群众100人。”
将军很是感慨地说:“家乡的人民为革命作了多大的贡献啊,然而许多老红军战士、老游击队员,在革命胜利后毅然留在家乡当农民,从不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更没有向党和政府要这要那,多么难能可贵啊!”
在欢迎宴会上,有人请邱国光将军讲述他的革命经历,邱国光说:“我只是普通一兵,值得我们尊敬的是那些为革命牺牲的先烈和那些为革命作出过贡献去默默无闻的同志。”
将军话落,端起一碗家乡米酒向老红军邱藤林说:“您的革命故事可以写成一本书,就请您给大伙讲一讲吧。”
图 | 邱国光看望老赤卫队人
老实巴交的邱藤林急忙摆手:“不成,不成,我一个村夫野老,怎好当着这么多首长的面瞎说。”
之后,在邱国光将军的又一番诚恳之言下,邱藤林才开口讲述了过往的那段记忆。要不是邱国光将军提及,有几个能知道这位“老农”邱藤林的传奇经历?
邱国光每次回乡,虽然他的老家已经迁往山下了,但他总是忘不了到山上去,走门串户,看望乡亲,与村干部及乡亲商谈怎样用好党的富民政策。
图 | 邱国光在故乡
在邱国光将军的关怀下,村里用上了电,一条8公里长的通障公路开通了,有了公路,信息灵了,出的能出去,进得能进来,日子好过多了!
将军最后一次回乡,感触颇深
1998年,80高龄的将军最后一次回乡,就在当年他站立的哨位上,他凝视着周遭的山岭,俯瞰脚下的大地。他附身抓起了一把厚重的黄土,默默地看,默默地嗅,他说:“百年之后,就将我葬在这,就在这个位置。”
回顾从小到大,从走出家乡,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带领人民走向光明,让家乡人过上越来越幸福的日子。晚年的他,体会到了落叶归根的中国传统的感情,嘱咐身边人把他葬在家乡。
将军也是希望,即便自己不在了,也能看在家乡越来越发达,祖国越来越昌盛!
后勤部国民党邱国光邱藤林东北民主联军发布于:天津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